DB64/T 492-2007,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打造优质种薯的权威指南
《DB64/T 492-2007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是确保马铃薯种薯优质的关键指南,详细阐述了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储藏的各个环节,旨在提高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和产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正逐年攀升,为了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确保种薯的优良性能,我国正式出台了《DB64/T 492-2007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马铃薯种植者提供实用指导。
《DB64/T 492-2007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领域的行业标准,旨在对马铃薯种薯的生产流程进行规范,提升种薯品质,确保马铃薯产业的稳健发展。
规程核心内容
种薯选择
(1)优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的马铃薯品种。
(2)选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畸形、无杂质的健康种薯。
种薯处理
(1)种薯消毒:采用0.1%的溶液浸泡30分钟,或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以彻底杀灭种薯上的病原菌。
(2)种薯切块:将种薯切成重量约为25-30克的块状,确保切块均匀,避免对种薯造成伤害。
种薯催芽
(1)催芽温度:将切块后的种薯置于15-20℃的环境中催芽。
(2)催芽时间:通常需7-10天,待芽长至1-2厘米时即可。
种薯播种
(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一般在春季马铃薯播种前30-40天进行。
(2)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控制在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
田间管理
(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足底肥,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注意三者的合理搭配。
(2)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旱涝灾害。
(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收获与贮藏
(1)收获时间:通常在马铃薯地上部分枯萎后进行。
(2)收获方法:人工或机械收获,避免损伤种薯。
(3)贮藏:将收获的种薯存放在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防止病虫害和腐烂。
规程实施意义
《DB64/T 492-2007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升马铃薯种薯质量、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升种薯质量:通过规范生产流程,确保种薯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畸形、无杂质,从而提高种薯品质。
-
提高产量:优质种薯具备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整体产量。
-
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规范种薯生产,有助于马铃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DB64/T 492-2007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提升马铃薯种薯质量、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马铃薯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