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578-2010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64/T 578-2010为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详细规定了秸秆加工调制的流程、技术参数和质量要求,标准涵盖秸秆的收集、处理、粉碎、打包等环节,旨在提高秸秆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副产品,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潜力,为了有效提升秸秆的利用效率,我国制定了《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DB64/T 578-2010)这一行业标准,本文将深入剖析该标准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DB64/T 578-2010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深度解读,DB64/T 578-2010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深度解读,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背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秸秆资源量持续增长,由于秸秆处理技术相对滞后,秸秆利用率较低,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于2010年正式发布了《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DB64/T 578-2010)标准。

《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秸秆加工调制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

技术要求

  1. 秸秆原料要求:选用无病虫害、无霉变、无杂质的优质秸秆。
  2. 加工调制工艺要求
    • 切碎:秸秆切碎长度应控制在30~50mm范围内,确保长度均匀。
    • 干燥:保持干燥均匀,含水率应控制在15%以下。
    • 粉碎:粉碎后秸秆应达到一定细度,具体要求如下:
      • 长度:≤2mm;
      • 粒度:≤0.5mm。
    • 混合:确保秸秆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度应达到95%以上。

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秸秆加工调制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试验方法,包括秸秆含水率、细度、混合均匀度等。

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秸秆加工调制产品的检验规则,包括抽样、检验方法、判定准则等。

《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标准实施意义

提高秸秆利用率

本标准规范了秸秆加工调制技术,有助于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促进秸秆产业健康发展

本标准为秸秆加工调制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

遵循本标准,可以有效减少秸秆等环境污染问题。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有助于提高秸秆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规范》(DB64/T 578-2010)标准是我国秸秆加工调制产业的重要技术依据,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秸秆利用率、促进秸秆产业健康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宣传、推广该标准,为我国秸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