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殖引领未来,DB64/T 754-2012 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解读
《DB64/T 754-2012 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为绿色养猪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旨在实现生态循环、节能减排,引领养猪业可持续发展,规程涵盖选址、饲养、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为未来养猪业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亦日益加深,养猪业,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为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减轻环境污染,并提升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正式颁布了DB64/T 754-2012《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实施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虽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疫病流行、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养猪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养猪业的转型升级。
DB64/T 754-2012《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环保养猪场建设
规程对养猪场的选址、布局、设计、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强调养猪场应远离居民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物排放。
养殖模式
规程提倡采用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等模式,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具体包括:
- 种养结合:将养猪与种植、养殖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 发酵床养猪:运用发酵床技术,减少排放,降低氨气等有害气体排放。
- 节水减排:采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等技术,降低水资源消耗。
疫病防控
规程强调养猪场应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生物安全、消毒、疫苗接种、监测等环节,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养殖废弃物处理
规程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污水、病死猪等,要求养猪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实施意义
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实施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可以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提高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猪肉的需求。
降低环境污染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优化养殖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未来发展
推广应用
加大生物环保养猪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养猪户对规程的认识和接受度,推动规程在养猪业中的广泛应用。
技术创新
加强环保养猪技术的研发,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养猪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养猪户采用环保养猪技术,推动养猪业的转型升级。
DB64/T 754-2012《生物环保养猪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推进环保养猪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努力实现绿色养猪、生态养猪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