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实践应用研究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实践探讨》一文对苜蓿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文章旨在提高苜蓿产量和质量,促进苜蓿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苜蓿作为一类优质牧草,其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攀升,为了规范苜蓿生产技术,提升苜蓿产量与品质,我国在2013年正式发布了《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苜蓿生产中的应用实践。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概述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苜蓿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苜蓿种植区域,该规范对苜蓿的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等环节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旨在提升苜蓿产量、优化苜蓿品质,为苜蓿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解读
选种
根据规范,苜蓿选种需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选种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品种适应性: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以提升苜蓿产量与品质。
- 品种抗病性: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 品种产量:选择产量高的品种,以增加经济效益。
播种
规范要求苜蓿播种前需进行土壤深翻、平整,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解冻后至雨季来临前,播种量需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
施肥
苜蓿生长过程中,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规范要求施肥需根据土壤肥力、苜蓿生长阶段等因素合理进行,一般基肥施用有机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灌溉
苜蓿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大,规范要求灌溉需根据土壤含水量、苜蓿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等。
病虫害防治
规范要求苜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收割
苜蓿收割时间需根据生长阶段、用途等因素确定,一般割草期在苜蓿生长的盛花期,收割后,应及时晾晒、储存,防止霉变。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应用实践探讨
提高苜蓿产量
遵循《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合理选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量。
改善苜蓿品质
规范要求苜蓿生产过程中,注重苜蓿的品质,通过科学管理,苜蓿的品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促进苜蓿产业发展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苜蓿产业的整体水平,促进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DB64/T 937-2013 苜蓿生产技术规范》为我国苜蓿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苜蓿生产管理,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