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1279-2017标准解析,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关键解析
《DB15/T 1279-2017标准解读》深入分析了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的关键要点,该标准详细规定了燕麦干草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和分级标准,旨在提升燕麦干草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摘要如下:解读标准,分析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要点,规范市场,保障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燕麦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饲料作物,其干草的质量检验与分级标准显得尤为关键,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的行业标准——DB15/T 1279-2017自2017年发布以来,在规范燕麦干草市场、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养殖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旨在对DB15/T 1279-2017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剖析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的核心要点。
DB15/T 1279-2017《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标准明确了燕麦干草的检验方法、分级标准、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该标准适用于燕麦干草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全流程,旨在提升燕麦干草的整体质量,助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燕麦干草质量检验
外观检验
燕麦干草的外观检验涵盖色泽、形态、气味等方面,理想色泽应为金黄色或黄褐色,形态应规整,无霉变、虫蛀、腐烂等质量问题,气味应具有燕麦的天然清香,无任何异味。
水分含量测定
水分含量是衡量燕麦干草质量的关键指标,DB15/T 1279-2017规定,燕麦干草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5%以下,水分含量测定可采用烘干法或快速水分测定仪。
粗蛋白含量测定
粗蛋白是燕麦干草的主要营养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饲料的利用率,标准规定,燕麦干草的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12%,测定方法可采用凯氏定氮法。
粗纤维含量测定
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DB15/T 1279-2017规定,燕麦干草的粗纤维含量应控制在30%以下,测定方法可采用硫酸-盐酸法。
灰分含量测定
灰分含量过高会影响饲料的品质,标准规定,燕麦干草的灰分含量应控制在10%以下,测定方法可采用高温灼烧法。
燕麦干草分级
根据DB15/T 1279-2017标准,燕麦干草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和等外级。
一级燕麦干草
一级燕麦干草要求色泽鲜亮、形态整齐、无霉变、虫蛀、腐烂等现象,水分含量低于15%,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2%,粗纤维含量低于30%,灰分含量低于10%。
二级燕麦干草
二级燕麦干草要求色泽较鲜亮、形态较整齐、无霉变、虫蛀、腐烂等现象,水分含量低于18%,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0%,粗纤维含量低于35%,灰分含量低于12%。
三级燕麦干草
三级燕麦干草要求色泽较暗、形态较不整齐、无霉变、虫蛀、腐烂等现象,水分含量低于20%,粗蛋白含量不低于8%,粗纤维含量低于40%,灰分含量低于15%。
等外级燕麦干草
等外级燕麦干草要求色泽暗淡、形态不整齐、有轻微霉变、虫蛀、腐烂等现象,水分含量低于25%,粗蛋白含量低于8%,粗纤维含量低于45%,灰分含量低于20%。
DB15/T 1279-2017《燕麦干草质量检验与分级》标准为我国燕麦干草市场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通过严格执行标准,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养殖安全,推动我国燕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应严格遵守标准,确保燕麦干草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