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详解及DB15/T 446-2008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3
《DB15/T 446-2008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是一部详细阐述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的规程,涵盖了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本书旨在指导农民提高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独树一帜的优质牧草,以其生长迅速、产量丰富、营养价值高以及强大的抗逆性而著称,为了进一步提升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的生产效能,并规范其生产技术,我国特地制定了《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15/T 446-2008),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我国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的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详解及DB15/T 446-2008应用指导,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详解及DB15/T 446-2008应用指导,2,技术规程,第1张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15/T 446-2008)涵盖了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从种植、管理到收获的整个生产流程,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 选地与整地:需挑选排水条件优良、土壤肥沃、pH值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在整地前,要进行深翻,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壤松软、表面平整,为牧草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 种子处理:选用优质、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确保播种质量。

  3. 播种: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量需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保证播种均匀。

  4. 田间管理: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以氮肥为主,辅以磷、钾肥,确保牧草生长所需养分;要积极防治病虫害,保障牧草健康生长。

  5. 收获: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适时收割,收割后,进行晾晒、脱粒、储藏等后续处理。

规程的实际应用

  1. 选地与整地:依据DB15/T 446-2008规程,选择适宜田块进行种植,确保土壤松软、平整,为牧草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 种子处理:按照规程要求,对种子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提高发芽率,确保播种质量。

  3. 播种: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播种量,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提高播种均匀度。

  4. 田间管理:按照规程要求,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施肥,确保牧草生长所需养分;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

  5. 收获:根据牧草生长情况,适时收割,确保牧草品质。

《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15/T 446-2008)为我国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遵循规程要求,有助于提高牧草生产水平,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确保科尔沁尖叶胡枝子牧草产量和品质的稳步提升。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