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864-2004,大米储藏技术规程——品质保障与储存延长期的关键手册
《DB23/T 864-2004 大米储藏技术规程》是保障大米品质与延长储存期的关键指南,详细阐述了大米储藏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确保大米安全、稳定、高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大米作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之一,其品质与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确保大米在储存期间保持优良品质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我国正式出台了《DB23/T 864-2004 大米储藏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为广大大米储藏从业者提供专业指导。
《DB23/T 864-2004 大米储藏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针对大米储藏的行业标准,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并于2004年正式颁布,该规程适用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米储藏企业、粮食储备库、大米加工厂等,旨在规范大米储藏技术,提升大米品质,延长储存期限。
规程主要内容
大米储藏场所要求
规程明确指出,大米储藏场所需满足以下条件:
- 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流通,防止潮湿和霉变。
- 温度适宜,通常控制在15℃至25℃之间。
- 干燥,相对湿度应低于65%。
- 清洁卫生,无虫害、鼠害等现象。
大米储藏设施要求
- 仓库:仓库应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需使用防潮、防霉、耐磨材料。
- 通风设备:仓库应配备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
- 温湿度控制设备:仓库应配备温湿度控制设备,保持仓库内温湿度稳定。
大米储藏过程
- 入库前:大米入库前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 入库:大米入库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避免长时间堆积。
- 储存:大米储存期间,应定期检查仓库内温湿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出库:大米出库前,需再次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大米储藏管理
- 建立健全大米储藏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大米储藏技术水平。
- 定期对大米储藏设施进行保养,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 加强仓储安全管理,防止火灾等事故发生。
规程实施与效果
《DB23/T 864-2004 大米储藏技术规程》自实施以来,对我国大米储藏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规程规范了大米储藏技术,提升了大米品质;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延长大米储存期,降低粮食损耗。
《DB23/T 864-2004 大米储藏技术规程》是我国大米储藏行业的重要法规,对于保障大米品质、延长储存期具有重要意义,大米储藏从业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