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3
《DB64/T 1254-2016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为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提供技术指导,标准解读与实施指南详细阐述了规程内容,包括修复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土壤质量,保障设施蔬菜生产。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随之而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次生盐渍化,顾名思义,是指由于灌溉、施肥和排水等管理措施不当,导致土壤中盐分累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质量,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出台了DB64/T 1254-2016《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为您提供实用的实施指南。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2,标准解读,技术规程,第1张

DB64/T 1254-2016《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是我国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修复技术,提升修复成效,确保设施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程核心内容

修复目标

规程明确提出,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的目标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优化土壤理化性质,恢复土壤肥力,提升设施蔬菜的产量与品质。

修复原则

(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蔬菜种类,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2)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提升修复效果。

(3)生态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经济合理:在确保修复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修复成本。

修复技术

(1)农业措施:调整灌溉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加强土壤管理,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2)生物措施:引入耐盐植物,增强土壤抗盐能力;利用微生物修复土壤盐渍化。

(3)化学措施:施用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分;采用土壤置换、淋洗等方法,降低土壤盐分。

修复效果评价

规程规定了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土壤盐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蔬菜产量和品质等指标。

实施指南

修复前调查

(1)土壤调查:了解土壤类型、盐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

(2)蔬菜种植情况调查:了解蔬菜种类、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等。

制定修复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措施、实施时间、预期效果等。

修复实施

按照修复方案,有序开展修复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修复效果监测

定期监测土壤盐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蔬菜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评估修复效果。

修复效果评价

根据规程要求,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DB64/T 1254-2016《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技术规程》为我国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修复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规范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果,有助于保障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为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创造更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