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946-2014 黄伞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方位指导

团体标准 601
《DB41/T 946-2014 黄伞生产技术规范详解》是一本从选种到采收的全程指南,详细介绍了黄伞生产的各项技术规范,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旨在提高黄伞产量和质量。

随着公众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我国食用菌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黄伞,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为了提升黄伞的生产品质与产量,我国出台了《黄伞生产技术规范》(DB41/T 946-2014),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范,涵盖从选种、培育、出菇到采收的各个环节。

DB41/T 946-2014 黄伞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方位指导,DB41/T 946-2014 黄伞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方位指导,2,技术规范,第1张

选种

选种原则

依据DB41/T 946-2014规范,黄伞选种需遵循以下原则:

  1. 优先选择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抗病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优质品种。
  2. 选择菌种纯度高,无杂菌污染的优质菌种。
  3. 考虑市场前景,选择具有良好销售潜力的品种。

选种方法

  1. 菌种购买: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菌种,确保菌种质量。
  2. 菌种检验:购买后需进行检验,确保菌种纯度高,无杂菌污染。
  3. 品种筛选:根据生长周期、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等因素,筛选出优良品种。

培养过程

培养场地

黄伞的培养场地需满足以下条件:

  1. 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 光照充足,避免直射光。
  3. 温度适宜,保持在15-25℃。
  4. 湿度适宜,保持在60%-70%。

培养材料

黄伞的培养材料包括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需满足以下要求:

  1. 新鲜、无霉变。
  2. 无农药残留。
  3. 颗粒均匀,易于接种。

培养过程

  1. 配料:按照规范要求,将培养材料进行配料,搅拌均匀。
  2. 灭菌:对培养材料进行高温灭菌,杀灭杂菌。
  3. 接种:将菌种均匀接种于培养料中。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料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待菌丝生长旺盛后,转入出菇阶段。

出菇过程

出菇场地

出菇场地需满足以下条件:

  1. 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 光照充足,避免直射光。
  3. 温度适宜,保持在15-25℃。
  4. 湿度适宜,保持在60%-70%。

出菇过程

  1. 覆土:将培养好的菌棒覆土,厚度约为3-5厘米。
  2. 保湿: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湿或过干。
  3. 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缺氧。
  4. 温度控制:根据黄伞生长需求,适时调整温度。

采收

采收标准

根据规范,黄伞采收标准如下:

  1. 伞盖直径:8-12厘米。
  2. 伞盖颜色:黄白色。
  3. 伞盖形状:圆形或近似圆形。

采收方法

  1. 手工采收:人工采摘,注意不要损伤菌棒。
  2. 机械采收:使用专用设备进行采收,提高效率。

《黄伞生产技术规范》(DB41/T 946-2014)为我国黄伞生产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指导,遵循规范要求,从选种、培养、出菇到采收,严格把控各个环节,有助于提高黄伞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