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1
《DB61/T 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为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提供技术规范,本规范详细解读了评价方法、指标及操作步骤,旨在提高小麦抗蚜性能,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通过规范解读与应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小麦病虫害问题愈发凸显,其中麦长管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为有效遏制麦长管蚜的蔓延,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B61/T 1759-2023),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指导小麦抗麦长管蚜的田间评价工作,涵盖了品种筛选、抗性鉴定、抗性监测等多个环节。

评价方法

  1. 抗性鉴定:通过观察小麦品种在麦长管蚜发生环境下的受害情况,对比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进而确定其抗性等级。
  2. 品种筛选:根据抗性鉴定结果,挑选出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
  3. 抗性监测:对已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抗性监测,及时发现抗性下降情况,为品种更新提供依据。

评价标准

  1. 抗性等级:根据受害程度,将小麦品种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2. 抗性衰退标准:连续种植3年以上,抗性等级下降一个等级以上,则视为抗性衰退。

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应用《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可以有效地筛选出抗麦长管蚜的小麦品种,降低病虫害风险,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保障粮食安全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应用该规范,有助于提升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抗麦长管蚜的小麦品种,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为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发挥该规范的作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

  1. 加强规范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对规范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建立健全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体系,为品种筛选、抗性鉴定、抗性监测提供有力保障。
  3.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抗麦长管蚜小麦品种的研发力度,培育更多优质、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
  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将抗麦长管蚜小麦品种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5. 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防治麦长管蚜等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