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37/T 4665.1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37/T 4665.1-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第1部分》深入探讨了赤霉病的防控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赤霉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旨在有效降低赤霉病对小麦生产的威胁。

小麦,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支柱作物之一,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病虫害的侵袭是影响其产量与品质的常见问题,赤霉病的危害尤为严重,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造成显著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出台了DB37/T 4665.1-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的第一部分,即《赤霉病防控技术》,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详尽剖析,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023版DB37/T 4665.1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2023版DB37/T 4665.1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37/T 4665.1-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第1部分:赤霉病,详细阐述了防治赤霉病的原则、具体方法以及效果评估标准,这一规程旨在指导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对于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中,我们应秉持预防为主的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手段,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小麦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气候条件以及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并科学使用农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3. 严格管控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通过培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优化种植模式等措施,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 选育抗病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具有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
    • 合理轮作: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安排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优化种植模式:采用宽窄行、等行距等种植模式,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 天敌昆虫防治:利用赤霉病的天敌昆虫,如赤霉病蜂等,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 微生物防治:利用赤霉病的拮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抑制赤霉病的发生。
  3.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防虫网、遮网等,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 防虫网: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使用防虫网覆盖,防止病原菌侵入。
    • 遮网:在小麦生长后期,使用遮网覆盖,降低植株湿度,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适宜的时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 农药选择:根据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喷雾时间: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选择适宜的喷雾时间,确保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评价

  1. 评价标准: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防治效果以及农药残留等因素,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
  2. 评价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DB37/T 4665.1-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第1部分:赤霉病,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遵循规程要求,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