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665.2-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叶锈病防控策略剖析

团体标准 601
《DB37/T 4665.2-2023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部分内容聚焦于叶锈病防控策略,该规程详细阐述了叶锈病的识别、监测和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旨在指导农民科学防控,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

随着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小麦病虫害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叶锈病,它已成为小麦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威胁,为了有效遏制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扩散,保障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我国专门制定了《DB37/T 4665.2-2023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的相关条款,对叶锈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细致规定,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旨在为小麦种植者提供科学的防控指导。

DB37/T 4665.2-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叶锈病防控策略剖析,DB37/T 4665.2-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叶锈病防控策略剖析,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叶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关键病害,由叶锈病菌这一真菌引起,这种病菌主要侵袭小麦叶片,导致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病斑,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叶片枯萎、麦穗发育不良,从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DB37/T 4665.2-2023规程要点

预防为主,防治为辅

本规程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防控策略,具体措施包括:

  1.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具有强抗病性的品种是预防叶锈病的核心措施,规程建议使用经过抗病性鉴定的品种。
  2. 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降低叶锈病菌的越冬基数,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监测与调查

规程要求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进行叶锈病的监测与调查,以便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依据。

  1. 监测:通过设立监测点,定期调查小麦叶片上的病斑数量,计算病情指数,评估病害的发生程度。
  2. 调查:调查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了解不同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差异。

化学防治

当叶锈病的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应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规程推荐以下化学药剂:

  1. 杀菌剂: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多菌灵类杀菌剂:如多菌灵、咪鲜胺等,对叶锈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 有机铜制剂:如波尔多液、硫酸铜等,对叶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叶锈病菌的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可以有效控制叶锈病的发生。

防控效果评价

规程要求对叶锈病防控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1. 防治效果:通过调查防治区与对照区叶锈病病情指数的差异,评估防治效果。
  2. 产量与品质:对比防治区与对照区的产量和品质,评价防控效果。
  3. 环境影响:评估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影响,确保防治措施的安全、环保。

DB37/T 4665.2-2023《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部分对叶锈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小麦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防控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要加强监测与调查,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