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规范解读,DB32/T 4704-2024新篇章
《DB32/T 4704-2024》解读开启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新规范,提升养殖效益,推动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池塘混养技术已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绒螯蟹(Hymenocera crassipes)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近年来在池塘混养模式中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池塘混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我国最新颁布了DB32/T 4704-2024《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我国池塘混养技术的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规范背景
池塘混养技术是指在同一池塘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品种进行科学养殖,这种模式具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养殖风险、减少饲料浪费等多重优势,在我国南方地区,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模式尤为流行,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产量波动等。
混养品种选择
DB32/T 4704-2024规范明确指出,在进行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时,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具体要求如下:
- 绒螯蟹:应选择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品种。
- 大口黑鲈:应选择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适应力强的品种。
池塘建设
规范要求池塘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 池塘面积:根据养殖品种和产量要求,确定池塘面积。
- 池塘形状: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有利于水体循环和养殖管理。
- 池塘深度:根据养殖品种和气候条件,确定池塘深度。
- 水源:选用清洁、无污染的水源。
养殖密度
规范明确了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的合理密度,具体如下:
- 绒螯蟹:每亩放养量1000-1500只。
- 大口黑鲈:每亩放养量500-800尾。
饲料投喂
规范对饲料投喂提出了以下要求:
- 饲料种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满足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
- 投喂方式:根据养殖品种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采用定量投喂。
- 投喂时间:每天投喂2-3次,避开高温时段。
水质管理
规范对水质管理提出了以下要求:
- 水质指标: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氨氮、亚盐氮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 水质调节:定期更换池塘水体,保持水质稳定。
- 病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病害发生。
规范实施意义
DB32/T 4704-2024《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规范》的实施,对我国池塘混养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提高养殖效益:规范化的养殖技术有助于提高养殖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 保障生态环境:规范化的养殖技术有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 推动产业升级:规范化的养殖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DB32/T 4704-2024《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池塘混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大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