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
DB41/T 1346-2024规程解读了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通过实践应用,该技术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绿色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在此背景下,《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DB41/T 1346-2024)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稻田生态循环利用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意义。
规程背景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由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导,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共同编制,该规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的协同还田,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稻田紫云英种植技术
规程对稻田紫云英的种植时间、播种量及播种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建议在水稻收割后立即播种,播种量建议为每亩150-200克,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
水稻秸秆处理技术
规程对水稻秸秆的收集、粉碎及还田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水稻收割后及时收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0-15厘米,并与土壤充分混合,实现秸秆还田。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
规程明确了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的适宜比例,建议比例为1:1,规程还提出了协同还田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田间管理技术
规程对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的田间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要求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情况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水分适宜。
规程实践与应用
提高土壤肥力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实践表明,实施该技术后,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减少化肥使用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可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化肥使用量,据统计,实施该技术后,每亩稻田化肥使用量可减少20%以上。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实践证明,实施该技术后,稻田水体、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明显降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技术已在湖北省多个地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稻田生态循环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积极推广该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该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稻田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还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