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935-2024 韭菜风险管控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21/T 3935-2024 设施韭菜主要风险因子管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主要针对设施韭菜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管控,包括病虫害防治、环境调控、土壤管理等,规程详细阐述了各项技术措施,旨在提高韭菜产量和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本文从规程内容、实施要点、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解读,为设施韭菜种植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韭菜作为我国常见蔬菜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备受瞩目,为了确保韭菜生产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我国在2024年正式颁布了《DB21/T 3935-2024 设施韭菜主要风险因子管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规程》,并探讨其在韭菜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DB21/T 3935-2024 韭菜风险管控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DB21/T 3935-2024 韭菜风险管控规程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消费者权益,第1张

《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设施韭菜风险因子管控的技术规程,旨在规范韭菜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提升韭菜产品质量,该规程涵盖了以下关键内容:

  1. 风险因子识别:明确设施韭菜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3. 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风险因子,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如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等。
  4. 监测与追溯:建立韭菜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体系,确保风险因子得到有效控制。

《规程》解读

风险因子识别

《规程》将设施韭菜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划分为四大类:

  1. 生物风险因子:包括病虫害、杂草等。
  2. 化学风险因子: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3. 物理风险因子:包括设施环境、土壤质量等。
  4. 人为风险因子:包括生产管理、操作不规范等。

风险评估

《规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子进行评估,定量评估主要依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定性评估则根据专家经验对风险因子进行判断。

风险管控措施

  1. 生物防控: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
  2. 化学防控: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规范,降低农药残留。
  3. 物理防控:优化设施环境,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韭菜抗逆性。
  4. 人为防控:加强生产管理,提高操作规范,降低人为风险。

监测与追溯

建立韭菜生产过程中的监测体系,对风险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韭菜生产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规程》应用实践

提高韭菜生产者风险意识

通过宣传《规程》内容,提高韭菜生产者对风险因子的认识,使其在种植过程中主动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优化韭菜生产技术

根据《规程》要求,优化韭菜生产技术,降低风险因子对韭菜品质的影响。

建立韭菜生产档案

对韭菜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监测记录,建立韭菜生产档案,为后续生产提供参考。

加强韭菜产品质量

对韭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规程》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

《DB21/T 3935-2024 设施韭菜主要风险因子管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设施韭菜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韭菜生产者应认真学习并应用《规程》,提高韭菜产品质量,推动设施韭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