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运输与投放技术规范DB42/T 2126-2023深度解读与应用指南
《DB42/T 2126-2023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运输与投放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运输和投放过程,提高苗种存活率,促进虾业健康发展,规范涵盖了捕捞、暂养、运输、投放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为虾农提供实用指导。
克氏原螯虾,俗称大闸蟹,是我国淡水养殖领域的重要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精进,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在养殖过程中,苗种的捕捞、运输及投放环节对虾苗的成长与养殖收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我国出台了DB42/T 2126-2023《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运输与投放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养殖户提供实践参考。
DB42/T 2126-2023规范解读
捕捞技术规范
(1)捕捞时机:宜在虾苗生长旺盛期进行捕捞,通常在虾苗生长至2-3厘米时进行,以确保捕捞时机适宜。
(2)捕捞工具:应选用专为虾苗设计的网具,如虾苗网、虾苗篓等,以减少对虾苗的伤害。
(3)捕捞方法:可采取静水捕捞、流水捕捞或混养捕捞等多种方式,确保在捕捞过程中降低虾苗的应激反应。
运输技术规范
(1)运输工具:选用密封性良好、保温性能优异的运输容器,如泡沫箱、保温箱等,以保障虾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2)运输时间: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避免虾苗因缺氧、过热或过冷而死亡。
(3)运输密度:根据运输容器的容积、虾苗规格及运输时间等因素,合理调控运输密度。
(4)运输水质:确保运输水质清澈,溶解氧充足,pH值适宜,为虾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投放技术规范
(1)投放时机:宜选择晴朗、风力较小的天气进行投放,减少虾苗在投放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2)投放地点:应选择水质优良、底质适宜、光照充足、无污染的池塘进行投放,为虾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投放方法:采用均匀投放的方式,避免虾苗过于集中,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4)投放密度:根据池塘面积、水深、水质等因素,合理调控投放密度,确保虾苗的生长空间。
规范应用与建议
- 养殖户应严格遵守DB42/T 2126-2023规范,规范执行克氏原螯虾苗种的捕捞、运输与投放,以提升养殖收益。
- 加强苗种生产、运输和投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确保虾苗的品质。
- 关注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的研发进展,不断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DB42/T 2126-2023《克氏原螯虾苗种捕捞、运输与投放技术规范》的颁布,为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以此提升养殖效益,推动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