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123-2023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DB11/T 2123-2023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实践》为核果类采后处理提供了一套标准规范,详细解读了该规范,并展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技巧和效果,旨在提高核果类产品的品质和延长其保鲜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核果类产业作为关键的经济作物,其产量与品质持续攀升,桃、杏、樱桃等核果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绝佳的口感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确保核果类在采摘后仍能保持优良品质,延长货架寿命,降低损耗,我国正式发布了《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DB11/T 2123-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概述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DB11/T 2123-2023)是我国针对核果类采后处理制定的行业标准,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核果类采后处理的基本要求、处理流程、技术指标、质量控制、包装与运输等内容,旨在提升核果类采后处理的整体水平,保障消费者权益。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解读
基本要求
DB11/T 2123-2023 对核果类采后处理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包括:
- 处理设施:采后处理设施需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防潮、防尘、防虫等条件。
- 人员要求:从事采后处理的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设备要求:采后处理设备需满足生产需求,确保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处理流程
核果类采后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预冷:将果实预冷至0-1℃,以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减少水分蒸发。
- 清洗:使用流动水清洗果实,去除表面污物。
- 晾干:将果实晾干至表面无水珠。
- 分级:根据果实的大小、色泽、成熟度等进行分级。
- 包装:采用适合的包装材料,保证果实新鲜度。
- 运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运输。
技术指标
DB11/T 2123-2023 对核果类采后处理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 预冷温度:0-1℃。
- 清洗水质: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晾干时间:不超过2小时。
- 包装材料:符合GB9687-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等标准。
质量控制
DB11/T 2123-2023 强调了核果类采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
- 果实品质:果实应新鲜、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 包装质量:包装应密封、牢固、无破损。
- 运输质量: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果实新鲜度。
DB11/T 2123-2023 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果实品质
遵循DB11/T 2123-2023 规范进行采后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核果类的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
延长货架期
规范化的采后处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果实损耗,延长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
保障消费者权益
遵循DB11/T 2123-2023 规范,确保核果类在采后处理过程中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
《核果类采后处理技术规范》(DB11/T 2123-2023)为我国核果类采后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提高核果类采后处理水平,促进我国核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