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DB23/T 3501-2023解读,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推动产业升级
DB23/T 3501-2023新标准解读,引领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升级,该规程规范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田养殖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大鳞副泥鳅,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淡水鱼类养殖的热门选择,为促进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的持续优化与升级,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发布了DB23/T 3501-2023《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本规程为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旨在对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产业的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DB23/T 3501-2023《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自2023年1月1日起,该规程正式实施。
规程主要内容解读
养殖场地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场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交通便利、排水顺畅的区域,且稻田应具备适当的坡度,以便于田间管理和养殖作业。
稻田准备
在养殖前,应对稻田进行彻底清理,清除杂草、杂物,确保土壤肥沃、松软,要确保稻田水源的清洁,防止污染。
池塘建设
根据规程,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池塘应设置在稻田内,池塘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深度控制在0.8-1.2米,底部应设置排水口,便于排水和注水。
放养密度与时间
规程建议,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尾,放养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放养前应对鱼苗进行消毒处理,预防疾病传播。
投喂管理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投喂应以精饲料为主,辅以天然饵料,投喂量应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天气、水质等因素进行调整,投喂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和傍晚。
水质管理
规程强调,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水质管理至关重要,应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当溶解氧低于2mg/L时,应及时加水或换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避免水质恶化。
疾病防治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定期进行消毒和药物防治,一旦发现疾病,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收获与销售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收获时间一般在秋季,收获前应对稻田进行清理,确保产品质量,销售时,要保证产品新鲜、卫生。
规程实施意义
DB23/T 3501-2023《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养殖效益: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规程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饲料、疾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助于保障大鳞副泥鳅产品质量安全。
-
推动产业升级:规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DB23/T 3501-2023《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养殖效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程,共同推动我国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