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901-2023标准下番茄潜叶蛾防治技术规程研究
本文探讨了基于DB14/T 2901-2023标准的保护地番茄潜叶蛾防治技术规程,规程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番茄生产者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潜叶蛾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保护地栽培技术在番茄产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番茄潜叶蛾作为番茄种植过程中的一大害虫,其防治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番茄的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我国正式颁布了DB14/T 2901-2023《保护地番茄潜叶蛾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番茄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4/T 2901-2023《保护地番茄潜叶蛾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保护地番茄潜叶蛾防治的技术规范,旨在规范防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程涵盖了防治目标、防治原则、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
防治目标
- 有效地降低番茄潜叶蛾的发生密度,控制其种群数量,确保番茄产量与品质。
- 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可持续的防治策略。
防治原则
- 多元防治: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监测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防治难度。
- 安全高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防治效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 经济合理:根据防治成本与效果,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降低潜叶蛾的发生与传播。
-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潜叶蛾的栖息与繁殖场所。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提高番茄植株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 引入天敌:利用潜叶蛾的天敌,如蜂、捕食性昆虫等,降低其种群数量。
- 生物农药:选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降低潜叶蛾的发生。
物理防治
- 黄板诱杀:利用潜叶蛾对黄板的趋性,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 灯光诱杀:利用潜叶蛾对灯光的趋性,设置灯光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
- 合理用药:根据潜叶蛾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用药量。
防治效果评价
- 防治效果:通过调查田间潜叶蛾的发生密度,评估防治效果。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番茄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环境保护:评估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生态平衡。
DB14/T 2901-2023《保护地番茄潜叶蛾防治技术规程》为番茄生产者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保障番茄产量与品质,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