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真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DB42/T 582-2024解读与应用
《DB42/T 582-2024 猕猴桃主要真菌害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提供猕猴桃种植中真菌病害的防控技术指导,规程详细解读了真菌病害的识别、防治方法及管理措施,旨在提高猕猴桃产量与品质,保障种植者利益。
随着猕猴桃产业的蓬勃发展,病虫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真菌病害,其对猕猴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显著,为了有效遏制猕猴桃主要真菌病害,提升猕猴桃产业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式颁布了DB42/T 582-2024《猕猴桃主要真菌害防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猕猴桃种植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DB42/T 582-2024《猕猴桃主要真菌害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针对猕猴桃真菌病害防控的省级地方标准,它涵盖了猕猴桃生产全过程中的病害诊断、防治措施及监测等多个环节。
猕猴桃主要真菌害
猕猴桃的主要真菌病害包括以下几种:
- 黑星病:主要侵害叶片、果实和枝蔓,导致落叶、落果,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 白粉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枝蔓,使叶片变黄、脱落,并阻碍枝蔓的正常生长。
- 果腐病:主要侵害果实,造成果实腐烂,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 煤污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枝蔓,使叶片变黑、脱落,并阻碍枝蔓的生长。
防控技术规程
病害诊断
- 观察症状:根据叶片、果实和枝蔓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 采集样本:采集疑似病害部位样本,送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 合理布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 选育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来源。
化学防治
- 合理用药: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科学用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频率。
- 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减少病原菌抗药性。
- 保护剂与内吸剂结合:使用保护剂和内吸剂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价
- 监测:定期对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
- 防治效果评价:根据防治措施实施前后病害发生情况,评价防治效果。
应用与推广
-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种植者对猕猴桃真菌害防控的认识。
- 严格实施规程: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DB42/T 582-2024《猕猴桃主要真菌害防控技术规程》进行病害诊断、防治和监测。
- 加强科研与推广: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猕猴桃真菌害防控技术研究,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DB42/T 582-2024《猕猴桃主要真菌害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猕猴桃真菌害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降低猕猴桃真菌害的发生,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推动猕猴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