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621-2019 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本规程解读了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详细探讨了其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优势,旨在提高玉米大豆间作产量和效益,通过分析不同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和水分管理等关键环节,为我国玉米大豆间作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栽培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的推崇,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正式颁布了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规程》,为这一种植模式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框架,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要点。

DB64/T 1621-2019 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DB64/T 1621-2019 玉米大豆间作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DB64/T 1621-2019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的规程,自2019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的核心目标是规范间作栽培技术,旨在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顺畅、光照充足的田块进行种植,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壤松软,以利于根系生长。

品种选择与播种

依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播种时间通常在春末夏初,玉米与大豆的播种比例以1:1为宜。

种植密度与行距

种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来确定,一般玉米行距为60-70厘米,大豆行距为40-50厘米,行距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产量。

肥水管理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播种前施足底肥,生长期间根据作物长势适时追肥,水分管理应遵循“前控后促”的原则,保持土壤湿润。

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减轻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田间管理

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疏苗、培土等,并密切关注作物长势,适时调整栽培措施。

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合理安排茬口

确保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播种,避免因茬口不当而影响产量。

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这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确保作物在适宜的生长季节内完成生长周期。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生长环境良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长势,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

DB64/T 1621-2019《玉米间作大豆栽培技术规程》为玉米与大豆的间作栽培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农民朋友们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精心管理,以期实现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的高产与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