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山韭生产技术规程DB15/T 2926.1-2023标准深度解读
《DB15/T 2926.1-2023标准解读》为我国大青山山韭生产技术规程提供了新的指导,标志着该领域技术规范迈入新篇章,该标准详细阐述了山韭种植、管理、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山韭产量和质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显得尤为关键,DB15/T 2926.1-2023《葱属植物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大青山山韭》的正式发布,为我国大青山山韭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析该标准,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准背景
大青山山韭,亦称野生山韭,属于葱属植物,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和显著的药用价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鉴于野生山韭资源有限,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人工种植已成为必然趋势,DB15/T 2926.1-2023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大青山山韭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大青山山韭的种植、管理、收获和加工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大青山山韭的生产全过程。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参照了GB/T 29639《葱属植物分类》、NY/T 5260《葱属植物种植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对大青山山韭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品种、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等。
选地与整地
大青山山韭种植地应选择排水顺畅、土壤肥沃、pH值在6.0~7.5之间的地块,整地前需进行深翻,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壤疏松。
品种选择与繁殖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大青山山韭品种,繁殖方法包括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繁殖时需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或分株。
播种与定植
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密度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确定,一般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10~15厘米,定植时,确保植株根舒展,覆土厚度适中。
田间管理
大青山山韭生长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时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等化肥,确保植株生长所需养分。
- 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和积水。
-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
- 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收获与加工
大青山山韭收获时间一般在植株高度达到30厘米以上、叶片变绿时进行,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晾晒、加工等处理,确保产品质量。
标准实施与推广
DB15/T 2926.1-2023标准的实施与推广,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种植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研究,为标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DB15/T 2926.1-2023《葱属植物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大青山山韭》的发布,为我国大青山山韭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广大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大青山山韭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