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DB64/T 1894-2023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64/T 1894-2023》解读,标志着稻作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技术规范的新进展,该规范强调农药减量控害,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旨在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保障粮食作物免受病虫害侵袭,减少农药使用,提升农药利用效率,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国最新发布了《DB64/T 1894-2023 主要粮食病虫草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第1部分:稻》,本文旨在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为我国稻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稻作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DB64/T 1894-2023深度解读,稻作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DB64/T 1894-2023深度解读,2,现代化,2023,第1张

规范背景

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这不仅影响产量,还降低稻米品质,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特制定了《DB64/T 1894-2023 主要粮食病虫草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第1部分:稻》。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稻作生产,主要针对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水象甲、杂草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技术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稻作生产过程中,应注重病虫害的预防,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
  2. 科学用药,减量控害: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操作,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用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人畜的危害。
  3. 强化监测,及时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技术措施

  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抗虫、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 物理防治:利用光、热、声等物理因素,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发育。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施用次数。

农药使用技术

  1. 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防治效果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农药。
  2. 科学配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配药,确保农药浓度适宜。
  3. 准确施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要求,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确保农药均匀喷洒。
  4. 安全间隔期: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确定安全间隔期,确保人畜安全。

规范实施与推广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DB64/T 1894-2023 主要粮食病虫草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第1部分:稻》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2.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广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4. 强化管理: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使用农药行为,确保规范实施。

《DB64/T 1894-2023 主要粮食病虫草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规范第1部分:稻》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通过规范的实施与推广,有望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2现代化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