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B12/T 347-2007标准的小麦与玉米粗蛋白质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
在DB12/T 347-2007标准指导下,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被应用于小麦和玉米的粗蛋白质含量测定,该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推动了相关农业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的检测对确保粮食安全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凭借其快速、无损、非接触等显著优势,在农产品品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旨在围绕DB12/T 347-2007标准,探讨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快速检测的应用与发展。
DB12/T 347-2007是我国颁布的一项关于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检测的标准,明确了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为我国粮食品质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一项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近红外光谱技术在DB12/T 347-2007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光谱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区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信息丰富,能够充分反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品质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
样品制备
根据DB12/T 347-2007标准,小麦和玉米样品的制备步骤如下:
- 将小麦和玉米样品研磨成粉末,并通过40目筛。
-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粉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离心管中,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分钟。
- 取上清液,经0.45μm滤膜过滤,得到待测样品。
近红外光谱采集
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制备好的待测样品进行光谱采集,确保样品与光谱仪的接触面平行,避免样品表面污染和散射。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DB12/T 347-2007标准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采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和建模,预处理包括基线校正、散射校正和光谱平滑等;校正包括内部校正和外部校正;建模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
结果验证
将建模得到的模型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DB12/T 347-2007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相对误差、决定系数等指标。
应用与发展
应用领域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
- 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 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
- 农业科研和教学。
发展趋势
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检测精度和速度的提高。
- 检测成本的降低。
- 检测设备的便携化和智能化。
- 检测模型的优化和拓展。
本文介绍了DB12/T 347-2007标准下小麦和玉米粗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方法,分析了其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领域,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持续发展,该检测方法在农产品品质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不断优化和拓展检测模型,提高检测精度和速度,降低检测成本,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