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高效养殖新模式实践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32/T 3772-2020 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为高效养殖新模式提供技术指导,探索河蟹与南美白对虾双主养技术,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成为了提升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所在,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的颁布,为这一养殖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将围绕该规范,深入探讨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的核心要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高效养殖新模式实践指南,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高效养殖新模式实践指南,2,创新,技术规范,第1张

DB32/T 3772-2020 概述

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的操作流程,提升养殖效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该规范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养殖池塘的选择与建设:要求池塘具备优质的水源、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满足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需求。
  2. 养殖品种的选择与放养:根据当地气候、水质、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河蟹和南美白对虾品种,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放养。
  3. 养殖管理:包括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确保养殖过程顺利进行。
  4. 收获与加工:规范收获时间、方法及加工流程,确保水产品质量。

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要点

池塘选择与建设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底质适宜的池塘进行养殖,池塘面积一般在10-30亩,水深1.5-2.5米,池塘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沙石,有利于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栖息和生长。

养殖品种选择与放养

  • 河蟹: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良的河蟹品种,如绒螯蟹等,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200-300只。
  • 南美白对虾: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品质优良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如白对虾等,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500-800只。

养殖管理

  1. 水质调控: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pH值在7.5-8.5之间,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施肥、换水等操作。
  2. 饲料投喂:根据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科学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投喂量以河蟹和南美白对虾摄食后略有剩余为宜。
  3. 病害防治: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降低病害发生率。
  4. 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池塘,观察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收获与加工

  • 河蟹:一般在养殖周期结束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品质要求进行收获,收获时注意保护蟹壳,避免损伤。
  • 南美白对虾:根据市场需求和品质要求,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收获后进行加工,如冷冻、熟食等。

实践应用

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在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为一些成功案例:

  1. 省某养殖场采用该技术,河蟹和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提高了20%和15%,经济效益显著。
  2. 浙江省某养殖户采用该技术,成功实现了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同步上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 省某采用该技术,实现了河蟹和南美白对虾的生态养殖,有效降低了病害发生率。

DB32/T 3772-2020《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规范》为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科学养殖、规范管理,河蟹与南美白对虾池塘双主养技术有望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