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工程技术规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2
《DB50/T 1656-2024 稻鱼种养田间工程技术规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旨在规范稻鱼种养技术,提高农田利用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前进,稻鱼共作这一创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田间工程技术规范》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稻鱼种养技术标准的体系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工程技术规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工程技术规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背景

稻鱼共作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巧妙结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并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稻鱼共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推动稻鱼共作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我国于2024年发布了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田间工程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稻鱼种养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内容,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稻鱼种养技术要求

DB50/T 1656-2024规范对稻鱼种养技术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 选择适宜的稻鱼品种,确保稻鱼生长健康;
  2. 合理规划稻田,确保稻田排水、灌溉、施肥等条件适宜;
  3. 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4.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放养导致的鱼类病害;
  5. 加强稻田管理,保障稻鱼生长环境的良好。

稻鱼种养操作流程

规范明确了稻鱼种养的操作流程,包括:

  1. 稻田选择与规划;
  2. 水稻品种选择与播种;
  3. 鱼类品种选择与放养;
  4. 稻田管理与施肥;
  5. 稻鱼病害防治;
  6. 稻鱼收获与销售。

稻鱼种养质量控制

规范对稻鱼种养质量控制提出了以下要求:

  1. 确保稻米品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2. 确保鱼类品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3. 确保稻田生态环境良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规范意义

推动稻鱼种养产业规范化发展

DB50/T 1656-2024规范的发布,为稻鱼种养产业提供了技术标准,有助于推动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提高稻鱼产量与品质

规范明确了稻鱼种养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稻鱼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

规范强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稻鱼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B50/T 1656-2024《稻鱼种养田间工程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鱼种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要求,推动稻鱼种养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