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657.2-2024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46/T 657.2-2024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第2部分:鱼类》详细规定了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要求,包括放流鱼类的种类、规格、数量、时间、方法等,旨在提高海洋牧场增殖放流的效果,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牧场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为严格规范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提升增殖放流成效,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繁荣,我国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的第二部分——《鱼类》,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详尽解读,旨在为我国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工作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DB46/T 657.2-2024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深度解读,DB46/T 657.2-2024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深度解读,2,技术规范,第1张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第二部分——《鱼类》详细阐述了海洋牧场增殖放流过程中鱼类种苗的选择、运输、放流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是规范的核心内容:

种苗选择

  1. 优先选择生长性能优异、抗病能力突出、繁殖能力强的鱼类品种。
  2. 选择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鱼类品种。
  3. 确保种苗来源合法,保证品种纯正。

运输

  1. 运输工具需具备保温、保湿、防震、防病等功能。
  2.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
  3.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防止种苗在运输过程中死亡。

放流

  1. 选择适宜的放流时间,避开恶劣天气。
  2. 放流地点应选择水质优良、底质适宜、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域。
  3. 采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放流方式,如船载放流、网箱放流等。

后续管理

  1. 建立增殖放流档案,记录放流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等信息。
  2. 定期监测放流鱼类的生长、繁殖和存活情况。
  3. 针对放流鱼类可能出现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

规范实施意义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第二部分——《鱼类》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增殖放流效果,增加渔业产量。
  2.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推动海洋牧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4. 提升渔业从业者素质,促进渔业科技进步。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第二部分——《鱼类》的发布,为我国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从业者应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切实做好增殖放流工作,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