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DB15/T 3605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践案例
《DB15/T 3605-2024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是一份针对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的规程解读,旨在指导实际应用,规程详细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评估,旨在提高黑土地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黑土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关键的农业技术手段,对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DB15/T 3605-2024)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领域的规范化进程迈出了重要步伐,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概述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DB15/T 3605-2024)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黑土地秸秆还田的技术规程,其核心目标是规范黑土地秸秆还田的技术标准,提升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成效,规程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我国黑土地区域的秸秆还田技术。
- 技术要求:明确了秸秆还田的适宜作物种类、秸秆处理方法、还田时间、还田量和施肥量等技术要求。
- 质量标准:确立了秸秆还田后土壤质量的标准。
- 监测与评价:提供了秸秆还田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方法。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解读
适宜作物选择
黑土地秸秆还田适宜的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选择适宜作物时,需综合考虑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以及秸秆产量等因素。
秸秆处理方式
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粉碎、打捆、堆沤等,粉碎处理有助于提高秸秆还田的均匀性,促进土壤微生物分解;打捆处理便于运输和储存;堆沤处理能加速秸秆分解,增强还田效果。
还田时间
秸秆还田时间通常在作物收获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次年春季播种前,过早还田会导致秸秆分解不充分,易造成土壤板结;过晚还田则可能使秸秆分解过快,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
还田量
秸秆还田量需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秸秆产量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控制在3000-5000公斤。
施肥量
秸秆还田后,应适当增加施肥量,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施肥量需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秸秆还田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应用实践
选择适宜秸秆还田的作物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选择适宜秸秆还田的作物,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小麦为主。
科学处理秸秆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秸秆处理方式,粉碎处理可提高均匀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打捆处理便于运输和储存;堆沤处理能加速秸秆分解,增强还田效果。
合理确定还田时间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生长周期等因素确定秸秆还田时间,一般建议在作物收获后及时还田,最迟不超过次年春季播种前。
控制还田量
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秸秆产量等因素确定秸秆还田量,避免过量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过少还田影响秸秆还田效益。
适量施肥
秸秆还田后,适当增加施肥量,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施肥量需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秸秆还田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黑土地秸秆还田技术规程》(DB15/T 3605-2024)为我国黑土地秸秆还田提供了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成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宜作物、处理秸秆、确定还田时间、控制还田量和适量施肥,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