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小麦纹枯病新标准,DB41/T 2728-2024助力产量品质双提升

团体标准 602
《DB41/T 2728-2024 小麦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提供关键措施,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随着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进步,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普遍的病害,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纹枯病,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小麦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41/T 2728-2024),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规程的制定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绿色防控小麦纹枯病新标准,DB41/T 2728-2024助力产量品质双提升,绿色防控小麦纹枯病新标准,DB41/T 2728-2024助力产量品质双提升,2,技术规程,食品安全,第1张

制定背景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广泛流行,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该病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剧,为减轻小麦纹枯病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其防控工作,积极推动相关研究,并编制了一系列防控技术规程。

病害识别与监测

规程详细阐述了小麦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及其传播途径,帮助农户准确识别病害,规定了病害监测的具体方法,如田间调查和病情指数计算,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防治

规程强调农业防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实施小麦与水稻或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3.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施肥、灌溉,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适宜,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4. 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规程指出在必要时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并规定了防治药剂、施药时期和方法,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风险,确保食品安全

生物防治

规程鼓励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昆虫、微生物等天敌或生物制剂防治小麦纹枯病,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防控效果评价

规程明确了防控效果评价的标准,包括病情指数、产量等指标,以便评估防控措施的实际效果。

实施意义

《小麦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小麦产量:通过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
  2. 提升小麦品质:有效防控小麦纹枯病,有助于提高小麦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3. 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 提高农民收益: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小麦纹枯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户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程,共同应对小麦纹枯病等病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