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北方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解读,DB21/T 2219.9-2024详解
《DB21/T 2219.9-2024》解读第9部分,详细介绍了玉米北方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为玉米高粱病害抗性鉴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鉴定过程准确可靠,助力农业病害防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玉米和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确保玉米和高粱的生产安全,提升其抗病能力,我国精心制定了《DB21/T 2219.9-2024 玉米高粱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的第9部分——玉米北方炭疽病鉴定技术,以期为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玉米北方炭疽病概述
玉米北方炭疽病,学名为Gibberella zeae,俗称玉米炭疽病,是由真菌Gibberella zeae引发的病害,此病主要侵袭玉米的叶片、茎秆和穗部,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若感染此病,将导致叶片枯死、茎秆腐烂、穗部变黑,严重损害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玉米北方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
《DB21/T 2219.9-2024 玉米高粱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9部分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鉴定技术进行了详尽规定,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采样与送检
- 采样时间:应在玉米生长季节,病害发生高峰期进行采样。
- 采样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发病地块,采集不同病级、不同部位的病样。
- 采样数量:每个采样点采集5-10个病样,共计20-30个病样。
- 送检要求:将采集到的病样及时送至具备鉴定能力的检测机构。
鉴定方法
- 病原菌分离:将病样剪成小块,用无菌水洗涤后,接种于PDA培养基上,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病原菌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如菌丝形态、颜色、产孢结构等,与标准菌株进行比对。
- 抗病性鉴定:采用人工接种法,将病原菌接种于健康玉米叶片上,观察病情发展,根据病情指数评定抗病性。
抗病性评定标准
- 抗病性指数(RI):根据病情指数计算抗病性指数,RI值越高,抗病性越强。
-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病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病级数值)×100。
玉米北方炭疽病防治措施
-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发病情况,选择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降低病原菌积累。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来源。
-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生长,降低病害发生。
《DB21/T 2219.9-2024 玉米高粱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9部分为玉米北方炭疽病的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玉米和高粱的抗病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在实际生产中,广大农业工作者应根据规范要求,做好病害鉴定和防治工作,确保玉米和高粱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