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2
《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克氏原螯虾和罗氏沼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介绍了稻虾轮作共养技术,包括养殖模式、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等,旨在提高稻虾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虾共作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新发布的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克氏原螯虾与罗氏沼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为这一模式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程旨在指导克氏原螯虾与罗氏沼虾与水稻轮养共作的生产活动,涵盖虾塘建设、虾苗投放、水稻种植、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全过程。

虾塘建设

(1)虾塘选址:应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沛、排水顺畅的区域,避免邻近农药、化肥等污染源。 (2)虾塘规格:通常采用长方形或圆形设计,面积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避免过大影响虾类生长。 (3)虾塘结构:包括进排水系统、增氧设施、防逃设施等。

虾苗投放

(1)虾苗选择:选择健康、无病害、生长势头良好的虾苗。 (2)投放时间:一般在水稻插秧后,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进行。 (3)投放密度:根据虾塘面积、水质等因素确定,通常每亩投放克氏原螯虾3000-5000尾,罗氏沼虾2000-3000尾。

水稻种植

(1)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水稻品种。 (2)种植时间:一般在虾苗投放后,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进行。 (3)种植密度:根据水稻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

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氨氮、亚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低于标准。 (2)投喂管理: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 (3)病害防治:定期观察虾的生长状况,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水质、隔离病虾等。

收获与销售

(1)收获时间:一般在虾苗投放后6-8个月,水稻成熟前进行。 (2)销售: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如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

实际应用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养殖过程科学、规范。
  2. 加强虾塘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合理安排水稻种植和虾苗投放时间,避免时间冲突导致养殖失败。
  4. 加强病害防治,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
  5. 注重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产量和销售策略。

DB34/T 4768-2024《一稻两虾(克氏原螯虾与罗氏沼虾)轮养共作技术规程》为稻虾共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加强养殖管理,提升养殖效益,相信在规程的指导下,稻虾共作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