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东南麓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
《大兴安岭东南麓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该规程详细介绍了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大豆与玉米带状间作的种植技术,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规程涵盖选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并针对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提出适应性措施,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大豆与玉米作为我国关键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为了提升该地区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B15/T 3445.1-2024《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第1部分应运而生,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具体应用。
DB15/T 3445.1-2024《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第1部分主要针对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详尽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提升大豆和玉米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解析
种植模式
根据规程,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可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 宽窄行种植:大豆行距为60-70厘米,玉米行距为90-100厘米,带宽为130-150厘米。
- 等行距种植:大豆行距为60-70厘米,玉米行距为70-80厘米,带宽为130-150厘米。
播种时间
规程指出,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的播种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而言,大豆播种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玉米播种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
处理
规程强调,播种前应对大豆和玉米进行严格筛选,剔除病、虫、杂、劣,并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
肥料施用
规程规定,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的肥料施用应遵循“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钾肥,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施用。
病虫害防治
规程指出,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田间管理
规程要求,大豆和玉米带状间作种植的田间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 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
-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适时进行灌溉,确保作物生长所需水分。
- 加强水分管理,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病害发生。
- 适时收获,确保大豆和玉米产量与品质。
规程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应用
DB15/T 3445.1-2024《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第1部分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应用,将有助于提升该地区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产量: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
- 改善品质:规程中提到的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大豆和玉米的品质。
- 节约成本:规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DB15/T 3445.1-2024《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技术规程》第1部分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地区的应用,将为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和玉米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