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

团体标准 602
《DB15/T 3531-2024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该规程规范小麦秸秆黄贮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小麦秸秆这一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副产品,其资源化利用已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为规范小麦秸秆黄贮技术,提升秸秆利用率,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最新颁布了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本文将围绕该规程,深入探讨小麦秸秆黄贮技术的重大意义及其具体实施方法。

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的重要性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具有以下几大重要意义:

  1. 提升秸秆利用率:通过黄贮技术,将小麦秸秆转化为优质的饲料资源,有效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降低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2.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秸秆黄贮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3. 改善土壤环境:在黄贮过程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4. 保障粮食安全:黄贮技术能够增加饲料供应,降低饲料成本,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DB15/T 3531-2024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小麦秸秆黄贮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全过程。
  2. 技术要求
    • 原料要求:小麦秸秆需新鲜、无病虫害、无霉变,含水率应低于30%。
    • 加工工艺:包括切短、破碎、堆放、压实、密封等环节。
    • 发酵条件:发酵温度控制在35-45℃,发酵时间一般为30-45天。
    • 品质要求:黄贮秸秆含水率应控制在60%-70%,酸度(以乳酸计)应控制在0.5%-1.5%,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8%。

运输与储存

  • 运输:黄贮秸秆应采用封闭运输,以防水分损失和污染。
  • 储存:黄贮秸秆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防潮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销售与使用

  • 销售:黄贮秸秆应按照规程要求进行包装、标识,确保产品质量。
  • 使用:黄贮秸秆可用于饲料、肥料、工业原料等领域。

小麦秸秆黄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 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秸秆黄贮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和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
  2. 培训推广:加强对农民和企业的技术培训,提高秸秆黄贮技术的应用水平。
  3. 建立示范项目:在部分地区建立秸秆黄贮技术示范项目,推动技术普及。
  4.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秸秆黄贮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公众认知度。

DB15/T 3531-2024《小麦秸秆黄贮技术规程》的发布,为小麦秸秆黄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施该规程,我们将有效提高秸秆利用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