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及实践策略
本研究解读了DB41/T 2668-2024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规程,并探讨了其应用策略,规程从病原识别、监测预警、防治措施等方面提供指导,旨在有效防控玉米南方锈病,保障农业生产,研究提出,结合规程,加强监测、科学用药、合理轮作等措施,可降低病害发生,提高玉米产量。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玉米南方锈病这一严重威胁玉米产量的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有效遏制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扩散,我国于2024年正式发布了《DB41/T 2668-2024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旨在对《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策略研究。
《DB41/T 2668-2024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部专门针对玉米南方锈病防控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手段,降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和危害,确保玉米产量与品质。
《规程》主要内容
《规程》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 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原则;
- 玉米南方锈病监测与预警;
- 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技术;
- 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效果评价。
《规程》解读
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玉米南方锈病主要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发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末夏初,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随风传播,侵染玉米叶片,形成病斑,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原则
《规程》提出了以下防控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科学用药,合理施药;
- 加强监测,及时预警。
玉米南方锈病监测与预警
《规程》要求建立玉米南方锈病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发布预警。
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技术
《规程》提出了以下防治技术:
- 选用抗病品种;
- 合理轮作倒茬;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效果评价
《规程》对玉米南方锈病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包括:
- 病情指数降低率;
- 病斑面积减少率;
- 产量损失率。
实际应用策略研究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防控意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玉米南方锈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使农民能够主动参与防控工作。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控时效性
建立健全玉米南方锈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及时发现病情,发布预警。
推广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鼓励农民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科学用药,减少农药残留
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科学选用农药,合理施药,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合作,引进先进防控技术
借鉴国外先进防控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体系。
《DB41/T 2668-2024 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