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226-2024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53/T 1226-2024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详细解读了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从防治原则、技术流程、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通过解读规程,有效防控马铃薯块茎蛾,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马铃薯块茎蛾作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对马铃薯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控马铃薯块茎蛾,我国制定了《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DB53/T 1226-2024),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概述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DB53/T 1226-2024)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控的行业标准,旨在规范马铃薯块茎蛾的防控技术,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该规程涵盖了以下内容:

  1. 防控原则: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追求经济、安全、环保。
  2. 防控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
  3. 防控时期:从播种前至收获后,根据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
  4. 防控措施:如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解读

防控原则

  1. 预防为主:通过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等措施,降低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概率。
  2. 综合防治:采用物理、生物、化学、农业等多种方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3. 经济、安全、环保: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对环境和人畜的影响。

防控方法

  1.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点,设置黑光灯、色板等诱捕设施,降低害虫数量。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在确保人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熏蒸等处理。
  4.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

防控时期

  1.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预防害虫侵入。
  2. 播种后: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根据害虫发生规律,适时进行防治。
  3. 收获后:清理田间残留的害虫,降低害虫越冬基数。

防控措施

  1. 选用抗虫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虫能力的马铃薯品种,降低害虫侵害。
  2.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马铃薯,降低害虫的寄主范围。
  3.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栖息场所。
  4. 病虫害监测:定期调查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应用实践

  1. 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当地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情况,选择具有较强抗虫能力的品种。
  2. 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马铃薯,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降低害虫发生。
  3.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害虫栖息场所。
  4. 病虫害监测:定期调查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5. 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色板等诱捕设施,降低害虫数量。
  6.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
  7. 化学防治:在确保人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熏蒸等处理。
  8. 收获后:清理田间残留的害虫,降低害虫越冬基数。

《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技术规程》(DB53/T 1226-2024)为我国马铃薯块茎蛾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确保马铃薯生产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