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创新农业模式下的高效益实践

团体标准 601
《DB34/T 4942-2024 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发布,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实现水稻与牛蛙种养高效益,规程涵盖种苗选择、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业技术的创新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无疑为农业创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本文将围绕规程的背景、内容、实施意义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创新农业模式下的高效益实践,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创新农业模式下的高效益实践,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而牛蛙作为一种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水产品,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响应这一需求,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推广水稻牛蛙种养技术,实现水稻种植与牛蛙养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植技术

(1)稻田选择: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便利、土壤肥沃、pH值适宜的稻田。

(2)水稻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抗倒伏、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3)稻田准备:进行深耕、施肥、整地等准备工作。

(4)水稻播种:采用或移栽方式,合理密植。

(5)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适时灌溉、施肥。

养殖技术

(1)牛蛙苗种选择: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牛蛙苗种。

(2)牛蛙养殖池建设:建设符合规程要求的养殖池,包括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

(3)牛蛙养殖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定期换水,保持水质稳定。

(4)病害防治:严格执行病害防治措施,确保牛蛙健康成长。

种养技术

(1)合理布局:根据水稻种植和牛蛙养殖的特点,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和养殖区域。

(2)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稻田水资源,实现水稻种植与牛蛙养殖的资源共享。

(3)生态循环:通过牛蛙排泄物作为肥料,实现水稻种植与牛蛙养殖的生态循环。

实施意义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水稻牛蛙种养技术将稻田与养殖池有机结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2)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种养,农民可以同时获得水稻和牛蛙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4)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水稻牛蛙种养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实践案例

某地区农民先生,通过学习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将自家的稻田与牛蛙养殖相结合,经过一年的实践,先生的水稻产量提高了20%,牛蛙产量提高了30%,年收入增加了50%,他还通过销售有机肥料,实现了额外的经济效益。

DB34/T 4942-2024《水稻牛蛙种养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农业创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应积极推广这一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