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资源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DB51/T 939-2009

团体标准 601
《DB51/T 939-2009 草原资源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为草原资源监测提供科学指南,规范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确保草原资源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随着我国对草原资源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草原资源的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DB51/T 939-2009《草原资源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应运而生,为草原资源的科学监测提供了严谨的操作规范,本文将从规程的制定背景、核心内容、实施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草原资源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DB51/T 939-2009,草原资源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DB51/T 939-2009,2,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第1张

规程背景

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我国草原资源正面临着严重退化、沙化等问题,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DB51/T 939-2009《草原资源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应运而生。

规程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各类草原生态系统的资源感监测,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草甸、草山等。

布点原则

(1)代表性:布点应充分考虑草原类型、地理位置、植被类型等因素,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均匀性:布点应尽量均匀分布,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可操作性:布点应便于实地调查和样方测定。

样方测定方法

(1)样方选择:根据草原类型、植被结构、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方。

(2)样方调查:对样方内的植被、土壤、地形等进行详细调查,记录相关数据。

(3)样方测定:采用实地测量、感技术等方法,对样方内的草原资源进行测定。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校验。

(2)统计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草原资源的总体状况。

(3)感与地面数据融合:将感数据与地面数据进行融合,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施意义

提高草原资源监测的准确性

本规程规范了草原资源感监测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草原资源监测技术的发展

本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草原资源感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草原资源监测水平。

保障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规范草原资源感监测工作,有助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具体应用案例

某地区草原资源感监测

在某地区草原资源感监测项目中,根据DB51/T 939-2009规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方,通过对样方内的植被、土壤、地形等进行详细调查,结合感技术,得出了该地区草原资源的总体状况,为该地区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草原退化监测与治理

在某草原退化监测与治理项目中,根据DB51/T 939-2009规程,对退化草原进行了感监测和地面布点,通过对样方内植被、土壤、地形等数据的分析,发现了退化草原的主要问题,为退化草原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在某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中,根据DB51/T 939-2009规程,对草原资源进行了感监测和地面布点,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了草原生态服务功能,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DB51/T 939-2009《草原资源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在草原资源感监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草原资源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我国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