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794-2008,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引领草颗粒产业标准化进程的权威指南
《DB51/T 794-2008 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作为推动草颗粒产业标准化发展的关键指南,规范了草颗粒生产流程,提升了产品质量,为草颗粒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草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资源,日益受到养殖业的广泛关注,草颗粒富含营养,便于储存和运输,且能显著提升饲料利用率,对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我国制定了《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DB51/T 794-2008),本文将对其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实施价值进行深入剖析。
规程背景
近年来,我国草颗粒产业虽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波动、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确保草颗粒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
规程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以各类牧草、农作物秸秆等植物性原料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生产的草颗粒。
技术要求
(1)原料要求:原料需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生产工艺:草颗粒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预处理、粉碎、配料、成型、冷却、包装等环节。
(3)设备要求:生产设备需满足生产需求,确保产品质量。
(4)质量控制:草颗粒产品质量应符合《饲料颗粒》(GB/T 18880-2002)标准。
检验方法
(1)感官检验:观察草颗粒的外观、色泽、气味等。
(2)理化检验:测定草颗粒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指标。
(3)微生物检验:检测草颗粒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1)包装:草颗粒应采用防潮、防霉、防污染的包装材料。
(2)标志:包装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等。
(3)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雨淋、受潮等。
(4)储存:储存场所应通风、干燥、清洁,避免受潮、受热。
实施意义
规范草颗粒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草颗粒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草颗粒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实施本规程,推动草颗粒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保障养殖业饲料安全
草颗粒作为养殖业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动物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本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养殖业饲料安全。
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草颗粒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资源,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草颗粒产业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本规程,共同推动草颗粒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