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规程,DB51/T 1847-2014,助力绿色家园建设的科学指引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规范生态效益监测,助力绿色家园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草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提升草原生态效益,我国于2014年颁布了《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围绕《规程》展开论述,探讨其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的应用及其深远意义。

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规程,DB51/T 1847-2014,助力绿色家园建设的科学指引,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规程,DB51/T 1847-2014,助力绿色家园建设的科学指引,2,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的背景与意义

草原作为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我国草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为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我国政府推出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草原生态环境。

《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的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准与可靠,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规程》的主要内容

《规程》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的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工作。
  2. 监测指标:包括草原植被盖度、草原植被高度、草原土壤水分、草原土壤养分等关键指标。
  3. 监测方法:采用地面调查、样地调查、遥感监测等多种方法,对草原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监测。
  4. 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监测结果应用:将监测结果应用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规程》的应用与成效

自《规程》实施以来,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提高了草原生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推进保护工作规范化:推动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升了草原生态保护效果。
  3. 激发保护积极性:激发了草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促进了草原生态恢复。
  4. 保障草原可持续发展: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是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对于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规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