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964-2015 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对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地面调查技术规范进行了解读,并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挑战,旨在提高草原生态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我国草原生态工程的持续深入,草原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下,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作为我国草原生态监测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标准,其科学性和规范性为草原生态效益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草原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研究,2,技术规范,规范解读,第1张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概述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由我国省草原工作站编制,于2015年正式发布实施,该规范详细阐述了草原生态效益监测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为草原生态监测提供了系统、规范的技术指导。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解读

监测目的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的核心目标是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任务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草原植被调查:涵盖植被类型、结构、密度、生物量等指标。
  2. 土壤调查:包括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指标。
  3. 水文调查:涉及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等指标。
  4. 生物多样性调查:关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指标。
  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针对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草原植被调查:通过样方法,对草原植被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植被类型、结构、密度、生物量等指标。
  2. 土壤调查:采用土壤剖面法,对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指标进行测定。
  3. 水文调查:采用水文观测法,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监测。
  4. 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样方法,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指标进行调查。
  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采用评价法,对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监测方法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样方法: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植被、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实地调查和监测。
  2. 感测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对草原植被、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将草原生态监测数据集成到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4. 统计分析:对草原生态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的应用探讨

提高草原生态监测的科学性

DB51/T 1964-2015规范为草原生态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草原生态监测的科学性。

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结果为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推动草原生态产业发展

草原生态效益监测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优化草原生态监测体系

DB51/T 1964-2015规范的实施,有助于优化草原生态监测体系,提高草原生态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DB51/T 1964-2015《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为我国草原生态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草原生态监测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该规范的作用,提高草原生态监测水平,为我国草原生态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