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与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51/T 2081-2015 绵羊痘和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旨在规范绵羊痘和山羊痘的防治工作,本规范详细解读了防治技术,包括疫情监测、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和消毒灭源等,旨在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绵羊痘与山羊痘,作为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且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对我国的绵羊和山羊养殖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疾病的发生与蔓延,我国正式颁布了DB51/T 2081-2015《绵羊痘和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范,旨在为我国绵羊和山羊养殖业提供宝贵的参考。

绵羊痘与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绵羊痘与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解读及实践应用指南,2,技术规范,规范解读,第1张

DB51/T 2081-2015规范解读

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绵羊和山羊养殖的单位与个人,包括养殖场、养殖户以及兽医服务机构等。

防疫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疫苗接种、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降低发病率。
  2. 及时应对: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实施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 加强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和养殖户进行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疫措施

  1. 疫苗接种:绵羊痘和山羊痘疫苗为弱毒疫苗,适用于健康绵羊和山羊,疫苗接种程序如下:
    • 初次免疫:出生后30天内进行,剂量为1头份。
    • 加强免疫:初次免疫后3个月进行,剂量同初次。
    • 紧急免疫:疫情发生时,对未免疫或免疫不合格的羊只进行紧急免疫。
  2. 隔离: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为病羊康复后15天。
  3. 消毒:定期对养殖场、养殖户进行消毒,包括圈舍、饲料、工具等,可选用的消毒剂有:
    • 2%烧碱溶液
    • 1%过氧乙酸溶液
    • 5%甲醛溶液
  4. 药物治疗:对确诊病例,可采取以下药物治疗:
    •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 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用于预防继发感染。

监测与报告

  1. 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和养殖户进行监测,包括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监测频率根据当地疫情情况确定。
  2. 报告:发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部门,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规范应用与建议

  1. 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加强对养殖户的防疫知识培训,确保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2. 加强兽医机构建设:兽医机构应加强对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指导,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3. 完善防疫体系:建立健全绵羊痘和山羊痘防疫体系,包括疫苗供应、监测、报告、扑灭等环节。
  4. 加强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DB51/T 2081-2015《绵羊痘和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为我国绵羊和山羊痘的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防疫措施,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