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1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规定了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的种植、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本规程旨在指导凉山地区光叶紫花苕牧草的种植,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

凉山光叶紫花苕(学名: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优良牧草,以其耐旱、耐寒、耐贫瘠、生长迅速以及营养价值高的特性,深受青睐,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的技术规程——《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673-2007)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的生产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2,技术规程,2007,第1张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673-2007)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的种植、管理、收获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选地与整地

  1. 选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6.5-7.5之间的地块。
  2. 整地:进行深耕30-40厘米,并结合施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

处理

  1. 选择:选用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高的种子。
  2. 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以杀灭表面病菌。
  3. 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置于湿润的布袋中,在20-25℃的环境中催芽,待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

  1. 播种时间:春播一般在3-4月份,秋播在8-9月份。
  2.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0-15厘米。
  3.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2-3公斤。

田间管理

  1. 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生长期间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量追肥。
  2. 灌溉: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适时进行灌溉。
  3.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与凉山光叶紫花苕竞争养分。
  4.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收获

  1. 收获时间: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一般在播种后60-90天收获。
  2. 收获方法:采用割晒或割倒晾晒的方法。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673-2007)的应用

提高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产量

严格执行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升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的产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牧草资源。

改善土壤肥力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具有根瘤菌固氮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生态保护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耐旱、耐寒、耐贫瘠,适合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种植,有助于生态保护。

增加农民收入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673-2007)为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凉山光叶紫花苕牧草产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生态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标签: 2技术规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