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233-2016规范深度解析,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详解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51/T 2233-2016 解读》详细阐述了省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规范,从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到应用实例,为我国草原毒害草监测提供科学指导,规范强调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助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随着我国草原资源的日渐稀缺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草原毒害草问题愈发严峻,为有效遏制草原毒害草的蔓延,确保草原生态安全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DB51/T 2233-2016 省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DB51/T 2233-2016规范深度解析,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详解与应用,DB51/T 2233-2016规范深度解析,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详解与应用,2,技术规范,第1张

《DB51/T 2233-2016 省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规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技术规范,旨在规范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技术流程与方法,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为草原毒害草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规范主要内容

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范围

规范明确了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范围,涵盖草原、草甸、草坡等多种草地类型,以及草原毒害草的分布区域。

监测方法

规范规定了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地设置、样地调查、数据记录与分析等环节。

(1)实地调查: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掌握草原毒害草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基本信息。

(2)样地设置: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科学设置样地,确保样地具有代表性。

(3)样地调查:对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样地面积、样地内毒害草的种类、数量、密度等。

(4)数据记录与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为草原毒害草防治提供依据。

监测频率

规范明确了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频率,一般每年进行1-2次,在必要时可适当增加。

监测结果应用

规范指出,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结果应作为草原毒害草防治的重要依据,为制定防治措施、调整草原利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规范明确了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草原毒害草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促进草原生态安全

通过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草原毒害草的分布、数量等,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草原生态安全。

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原毒害草的防治对于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草原质量,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资源。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结果可为政府制定草原保护、利用和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

《DB51/T 2233-2016 省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实施,对于提高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水平、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草原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加强草原毒害草地面监测工作,为我国草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