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2007-2024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1
《DB36/T 2007-2024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详细解析了翘嘴鲌苗种培育的技术规程,从苗种选择、繁殖、养殖到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翘嘴鲌苗种培育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翘嘴鲌(Ctenopharyngodon idella),俗称乌鳢、鳜鱼,是我国淡水渔业中至关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翘嘴鲌的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为了提升翘嘴鲌苗种的培育质量,规范养殖生产流程,我国制定了《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DB36/T 2007-2024),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为翘嘴鲌养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2007-2024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探讨,DB36/T 2007-2024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探讨,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自2007年发布以来,于2024年进行了修订,旨在为翘嘴鲌苗种的人工繁殖、培育及养殖生产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规程涵盖了以下内容:品种选择、亲本准备、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养殖管理等。

解析

品种选择

  1. 优良品种选择:翘嘴鲌养殖应优先选择生长迅速、适应力强、肉质鲜美、抗病力高的优良品种。
  2. 避免近亲繁殖:为防止后代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应严格避免近亲繁殖。

亲本准备

  1. 亲本选择:挑选体型健壮、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的亲本。
  2. 亲本培育:加强亲本的饲养管理,确保营养充足,提高繁殖成功率。

繁殖技术

  1. 繁殖季节:翘嘴鲌的繁殖季节通常在4月至6月,水温适宜时进行。
  2. 亲本配对:根据亲本的体型、繁殖力等因素进行合理配对。
  3. 繁殖方法:采用人工催产技术,提高繁殖成功率。

苗种培育

  1. 孵化:孵化水温控制在24-28℃,孵化率可达到90%以上。
  2. 出苗:出苗时需关注苗种活力,选择健康、活泼的苗种。
  3. 苗种饲养:初孵苗种以轮虫、小型浮游动物等天然饵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饲料。
  4. 苗种密度:根据养殖池条件、苗种规格等因素,合理控制苗种密度。

养殖管理

  1.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定期更换池水。
  2.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苗种营养需求。
  3. 病害防治:定期观察苗种生长情况,发现病害及时处理。

规程应用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在我国翘嘴鲌养殖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为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规程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户对规程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2. 灵活运用规程:养殖户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不断提高苗种培育质量。
  3.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确保规程的实施,建立苗种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体系。
  4.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翘嘴鲌苗种培育水平。

《翘嘴鲌苗种培育技术规程》为我国翘嘴鲌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苗种培育质量,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养殖户应充分认识规程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为我国翘嘴鲌养殖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