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DB62/T 2525-2024,助力兔业健康发展的权威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62/T 2525-2024 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为兔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指导,旨在规范兔出血症防控措施,降低疫情风险,保障养殖户利益,促进兔业可持续发展。

防控之道,保障兔业健康发展

兔出血症,亦称兔性出血症,是一种对兔群极具危害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养兔业的迅猛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亦呈现上升趋势,为有效遏制兔出血症的蔓延,确保兔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特制定了《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DB62/T 2525-2024),本文将对此规范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兔业从业者提供实用的防控参考。

《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核心内容解析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兔养殖、繁殖、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等活动的单位与个人。

防控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 科学防治,合理用药:根据疫情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
  3. 强化免疫,加强监测:加强兔出血症疫苗免疫工作,提升兔群免疫力;强化疫情监测,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置。

防控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 保持兔舍清洁、干燥、通风,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传播。
    • 合理搭配饲料,满足兔群营养需求。
    •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因素。
  2. 免疫接种

    • 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兔出血症疫苗,严格按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
    •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和免疫效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3. 疫情监测

    • 定期对兔群进行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 对疫情发生地区实行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
    • 加强疫区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4. 疫情处置

    • 对确诊为兔出血症的兔群,立即隔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 加强疫区周边地区的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 对疫区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人员培训

加强对兔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某地区某兔场兔出血症疫情处理

某地区某兔场发生兔出血症疫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经调查,该兔场在疫情发生后,未能按照《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进行有效防控,导致疫情扩散,主要问题包括:

  1. 饲养管理不到位,兔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
  2. 免疫接种不规范,未按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
  3. 疫情监测不力,未能及时发现疫情。
  4. 疫情处置不及时,导致疫情扩散。

针对以上问题,该兔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兔舍环境卫生,确保通风良好。
  2. 规范免疫接种,严格按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
  4. 及时处置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该兔场可以有效防控兔出血症,降低疫情风险,保障兔业健康发展,希望广大兔业从业者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兔出血症防控技术规范》,为我国兔业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