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诊疗规程解读,护航乳业品质与奶牛健康

团体标准 601
《DB14/T 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是保障奶牛健康、提升乳业品质的行业标准,本文解读了规程内容,包括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奶牛养殖管理水平,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奶牛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与供应,为规范奶牛酮病的诊疗技术,提升奶牛养殖水平,我国于2017年正式颁布了《DB14/T 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规程》,并探讨其在奶牛酮病诊疗实践中的应用。

奶牛酮病诊疗规程解读,护航乳业品质与奶牛健康,奶牛酮病诊疗规程解读,护航乳业品质与奶牛健康,2,技术规程,标准解读,第1张

《DB14/T 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奶牛酮病诊疗的行业标准,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主导编制,并于2017年正式发布,该《规程》旨在规范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提升奶牛养殖场的诊疗水平,保障奶牛健康,促进乳业品质的提升。

《规程》主要内容

定义与分类

《规程》对奶牛酮病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度奶牛酮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产奶量下降;中度奶牛酮病则表现为食欲明显减退、产奶量显著下降、精神沉郁;重度奶牛酮病则可能表现为食欲丧失、产奶量几乎为零,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规程》规定了奶牛酮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奶牛的症状表现;实验室诊断主要检测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影像学诊断则主要采用B超等设备观察奶牛的腹腔、肝脏等部位。

治疗方法

针对奶牛酮病的不同程度,《规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轻度奶牛酮病主要以调整饲料、补充能量为主;中度奶牛酮病在调整饲料的基础上,可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重度奶牛酮病则需运用胰岛素、能量补充、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

预防措施

《规程》提出了预防奶牛酮病的措施,包括合理搭配饲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监测奶牛健康状况、加强奶牛品种改良等。

《规程》的应用与意义

提高奶牛养殖水平

《规程》的发布实施,为奶牛酮病的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奶牛养殖场的诊疗水平,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保障奶牛健康。

保障乳制品质量

奶牛酮病会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安全问题。《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乳制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

促进乳业发展

奶牛酮病的防治对于乳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程》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奶牛养殖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乳业持续健康发展。

《DB14/T 1361-2017 奶牛酮病诊疗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为奶牛酮病的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和乳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养殖场和兽医机构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规程》,切实提高奶牛酮病的诊疗水平,为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