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DB14/T 873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
《DB14/T 873-2024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指导冬小麦生产中隐性灾害的监测与防控,规程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法、防控策略及实施步骤,以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冬小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与品质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水地冬小麦的生长周期中,常常会受到诸如纹枯病、根腐病等隐性灾害的侵扰,这些病害往往在初期不易察觉,进而导致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显著下滑,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制定了DB14/T 873-2024《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DB14/T 873-2024《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与防控的技术规范,该《规程》以水地冬小麦为研究对象,明确了隐性灾害的监测、诊断、防治等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冬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规程》主要内容
隐性灾害监测
《规程》规定,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的监测需涵盖病害发生情况、程度、时间等方面的信息收集,监测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田间观察、样品采集等,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实时掌握隐性灾害的发展态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隐性灾害诊断
在监测到隐性灾害后,《规程》要求及时进行诊断,诊断方法包括症状观察、病原鉴定、实验室检测等,通过准确诊断,可以明确病害种类,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隐性灾害防控
《规程》明确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的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具体措施如下: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
-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农药残留。
《规程》应用意义
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实施《规程》中的监测及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的发生,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广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规程》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水地冬小麦生产的科技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DB14/T 873-2024《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的出台,为我国水地冬小麦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规程》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工作,确保规程的全面贯彻落实,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