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助力产业健康
《DB37/T 1311-2024 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发布,旨在规范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提升食用菌品质与安全。
珍稀食用菌,因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感以及显著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珍稀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有效遏制珍稀食用菌病害的蔓延,提升产业效益,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DB37/T 1311-2024《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对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DB37/T 1311-2024规范概述
DB37/T 1311-2024《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的行业标准,该规范旨在规范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提高病害防治成效,确保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规范主要内容解读
病害分类及防治原则
规范将珍稀食用菌病害划分为真菌害、细菌害、害虫害三大类,并针对各类病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真菌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细菌害防治则需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而害虫害防治则以生物防治为主导。
技术要求
- 病害监测: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定期进行病害调查,及时发现、报告并处理病害。
- 预报:通过分析病害发生规律,预测病害发展趋势,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包括清洁生产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合理堆放菌棒等措施。
-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天敌等生物资源,抑制病害发生。
-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防治效果评价:规范建立了病害防控效果评价体系,包括病害发生程度、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
规范实施意义
DB37/T 1311-2024《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病害防治效果,降低病害损失,保障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 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为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
- 加强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地位。
DB37/T 1311-2024《珍稀食用菌病害防控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规范的实施,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从业者病害防控意识,为我国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