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新标准DB37/T 1654-2024解析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37/T 1654-2024 食用菌床式栽培通用测产方法解析与应用》为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提供标准方法,详细解析测产原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指导实际应用,提高测产准确性,助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床式栽培已成为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规范食用菌床式栽培的测产流程,确保测产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我国正式发布了DB37/T 1654-2024《食用菌床式栽培通用测产方法》标准,本文将深入解析该标准,并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要点。

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新标准DB37/T 1654-2024解析与应用,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新标准DB37/T 1654-2024解析与应用,2,操作规程,第1张

DB37/T 1654-2024标准概览

DB37/T 1654-2024标准明确了食用菌床式栽培的测产流程,适用于各类食用菌床式栽培生产过程中的产量测定,该标准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1. 测产对象:涵盖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床式栽培。
  2. 测产时间:依据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变化规律,确定最适宜的测产时间。
  3. 测产方法:包括实地测产、抽样测产和估算测产等。
  4. 测产工具:如测产尺、秤、采样器等。
  5. 数据处理:对测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用菌床式栽培的产量。

标准解析

测产对象

DB37/T 1654-2024标准适用于各类食用菌床式栽培,包括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等,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当地食用菌种植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栽培。

测产时间

测产时间的选择对测产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变化规律,确定最适宜的测产时间,香菇、平菇等菌类的测产时间可选择在菌丝生长稳定、菌蕾形成期;金针菇、杏鲍菇等菌类的测产时间可选择在菌丝生长稳定、菌蕾形成期。

测产方法

  1. 实地测产:直接对栽培床进行测量,得出产量,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测产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2. 抽样测产: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栽培床进行测量,得出产量,此方法可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测产结果的准确性。
  3. 估算测产:根据经验或相关数据,对产量进行估算,此方法简便快捷,但准确性相对较低。

测产工具

测产工具的选择对测产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DB37/T 1654-2024标准规定了以下测产工具:

  1. 测产尺:用于测量栽培床的面积。
  2. :用于称量食用菌产量。
  3. 采样器:用于采集食用菌样品。

数据处理

对测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用菌床式栽培的产量,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数据整理:将测产数据按照品种、栽培时间、测产方法等进行分类整理。
  2. 数据清洗: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统计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用菌床式栽培的产量。

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宜的测产方法:根据食用菌品种、生长周期和产量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测产方法。
  2. 严格控制测产工具:确保测产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测产过程中,严格按照DB37/T 1654-2024标准执行操作规程
  4. 加强数据分析:对测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准确的产量数据。

DB37/T 1654-2024《食用菌床式栽培通用测产方法》标准为我国食用菌床式栽培的测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提高测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标签: 2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