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6007-2024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

团体标准 601
《DB13/T 6007-2024 道地中药材苦参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详细介绍了苦参的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旨在提高苦参产量和质量,为中药材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中药材的种植规模与产量逐年攀升,苦参,作为一味关键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亦逐年增长,为规范苦参的种植技术,提升药材品质,确保药材安全,辽宁省出台了地方标准《DB13/T 6007-2024 道地中药材苦参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苦参种植中的实际应用。

DB13/T 6007-2024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DB13/T 6007-2024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应用探讨,2,技术规程,技术规范,第1张

《DB13/T 6007-2024 道地中药材苦参栽培技术规程》针对苦参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旨在提升苦参的产量与品质,确保道地药材的高品质。

解读

选地与整地

苦参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仍以排水顺畅、土层深厚、肥力充足的砂质壤土为佳,规程强调,应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在整地前,需深翻土壤,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壤细腻、平整。

播种

播种前,苦参需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规程建议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为2-3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田间管理

苦参生长期间,需进行多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

病虫害防治

苦参易受病虫害侵袭,如根腐病、病害、蚜虫等,规程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采用轮作、清除病残体等措施;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素等;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采收加工

苦参种植后2-3年即可采收,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采收后,要及时进行加工,防止药材变质,加工方法包括晒干、烘干等,要求药材干燥、色泽均匀。

规程应用与推广

《DB13/T 6007-2024 道地中药材苦参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为苦参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种植方案,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动苦参产业的健康发展。

《DB13/T 6007-2024 道地中药材苦参栽培技术规程》对于规范苦参种植技术、提升药材品质、保障药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推广该规程,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